消费理性再理性,降级再降级

目录
曾几何时,我也是个“闭眼消费”的人。在盒马随手买些高级食材,毫不犹豫地出钱送父母去旅游。刚刚翻了翻京东的账单,数字的变化触目惊心:
- 2021年:¥9791
- 2022年:¥22206
- 2023年:¥5778
- 2024年:¥10000(更换了必要的生产力工具)
- 2025年(至今):¥1654(米面粮油等日常开销)
用了五年的手机有些不堪重负,想着今年618是不是该换了。但在“换手机”这个念头面前,我犹豫了好几天。我反复问自己:换了能提升生产力吗?能改善生活品质吗?不换会影响日常使用吗?三个答案都是否定的。然而,24期免息和高额补贴的诱惑实在太大,我一度动摇,下了单。但当快递送到门口时,理性最终战胜了冲动,我选择了拒收。
说起来,我这部手机还能用,是因为我一直刻意不升级系统。代价就是,越来越多App开始“罢工”,无法使用。我给自己的底线也一再降低:等到哪天连银行、支付宝、微信这类核心应用都无法使用时,再尝试升级系统。如果连升级都救不了,那才是真正该换的时候。
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,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现在买菜,会先去折扣版的盒马邻里下单,虽然品质稍有下降,但确实便宜不少。以前餐桌上是猪肉、羊肉,偶尔还会买条桂花鱼解馋;现在,购物车的常客是性价比更高的鸡胸肉和琵琶腿。以前每周坚持的游泳,也因为成本太高,换成了零成本的跑步。
算下来,如今的日常开销,大约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到一半。
然而,当我节衣缩食、消费降级时,放眼望去,商场依旧人声鼎沸,高档餐厅依然座无虚席。上层社会的生活似乎未受分毫影响,奢侈品照买不误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中产陨落吧,贫富的鸿沟,似乎越来越宽了。